+-
气节和风度
  屈原(公元前340~278年)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出身贵族,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代,相传他十岁左右就嗜书成癖,经常在故乡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的一个石洞里读书,书杂而多,痴迷忘返,如今这里的“石洞书声千古在”成为乐平里景区“八怪”之一。屈原关心民众疾苦,年轻时就做了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众口赞誉。19岁的他英勇无畏,曾组织民众保家卫国抗击秦国的侵犯。后来他深受楚怀王的赏识和信任,一度受重用和提拔,升任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应宾客”,他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提倡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变法革新,富国强兵。然而,“树大招风易,人红是非多”,正当他事业有成、国家事业欣欣向荣之际,却因改革变法触犯旧贵族集团的利益,而遭旧贵族小人排挤和诽谤,污蔑他“自恃其才”、“目无君王”,后来他被楚王误会、疏远,终遭流放。当时楚国奸佞横行、小人得志、官员腐败。屈原被驱逐出宫后,楚国军政涣散,秦国将军白起领兵攻破楚国国都郢后,楚人国破家亡,使他忧愤交加,看淡人生,悲观绝望。刚正不阿的他,始终坚守高尚的道德操守,不与当时的楚国官员同流合污,最终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自投汨罗江,含恨而逝。屈原满腹经纶、诗赋经典众多,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的那句“路漫漫其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成为千年绝唱、经久不衰。他爱国爱民、耿直刚正、宁死不入俗流,成为中华民族爱国诗人的典范。
  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在当县令时,有一次郡官派督邮来县里考察,听说那督邮好受人奉承、索贿受贿、目空一切。县吏提醒陶渊明要穿好的衣冠来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他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不肯着正装来贿赂考察的都邮,毅然辞官归隐,陶渊明对当时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其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归隐后他写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等,后人编入《陶渊明集》,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以高风亮节、铮铮铁骨、不卑躬屈膝的品格和高远拔俗的田园诗风而享誉中华文坛。
  清朝末年的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现实——官员腐败无能、卖国求荣,地主为富不仁、强取豪夺,民众生灵涂炭、苦不堪言,他深感“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戊戌变法”,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改革来拯救腐败没落的清政府,拯救苦难深重的国民,在光绪帝的极力支持下,谭嗣同等领导的“戊戌变法”却遭到慈禧太后等旧贵族和顽固派们的反对,他们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帝以阻挠变法,慈禧太后废黜光绪帝后,谭嗣同等虽多方努力也未能营救出光绪帝,导致变法失败。慈禧太后颁布“谕旨”要捕杀维新派,谭嗣同却视死如归,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唤起民众良知和民族觉醒。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变法失败被捕后,谭翤同英勇就义,年仅33岁。谭嗣同生前在监狱中写了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就是他著名的临终绝笔诗——《狱中题壁》,意为: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自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这首诗引用古人张俭出逃受人接纳,杜根忍死避祸待机的典故,表达了对因变法革新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们的褒扬祝福,表达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后来,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谭嗣同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他的故居被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有诗评论:“自古文才多壮志,生难成事错逢时。诗词歌赋著文章,悲欢离合因乱世。”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文人的气节坚不可摧。
  有诗为证:降落凡尘后入仕,名成庸碌扰袭之;文人高洁存正气,避世何为在人世。不屈不挠真名士,忍辱负重待来时;铮铮铁骨豪气在,胜败犹来未可知。
  真文人,义不容辞,当仁不让。学优入仕后,应能深刻认识到:为官避事平生耻!所以有人说:丢下所有人是最不负责的行为(也许屈原、陶渊明等文人除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文人的价值是在于学成入仕后回报社会,为人民做积极的贡献。
  良禽择佳木而息,贤臣择明主而事。君若圣明,应誓死效忠;君若昏庸,应弃暗投明;否则就是愚忠短视。屈原的忠,是忠于人民,而非君王,所以楚怀王和顷襄王等虽然昏庸,但他宁肯死也不背叛自己的国家而外逃他国。谭翤同的忠,也是忠于人民,为救国救民,敢于舍生取义,直面挑战,以死劝诫,无所畏惧,希望唤起民族觉醒,这才是真文人的气节和风度。
  只有越挫越勇的人,敢做而善成,一心为民谋福祉,遇难事敢面对,有“为民办实事舍我其谁”的使命和担当,不计较个人荣辱和利益得失,大丈夫有“能屈能伸”的品格,才可无愧于“真文人”这一称谓,这也是真文人的气节与风度!
  真文人都有虚怀若谷的胸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真文人能广纳贤言,不会因为别人提出不同意见而认为别人是在与自己“抬杠”。真文人能听取别人的好建议,吸纳别人不同的好主张。海纳百川才能成就其大,天容万物才能造就繁华。真文人不会总盯着别人的缺点,而是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发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格。真文人不会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因为他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文人知道“学无止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真文人明白:只有虚心求教,才能不断进步。
  真文人有自己坚定的信念和立场,为了维护正义和实现理想,决不妥协。正如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的:“让那些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毛主席是真文人中的伟人!
  真文人懂得:善恶终有报,迟早会来到。文人的首要任务是立德,其次才是博学。无德之人再有学问,如果专做损人利己之事,那也只是个有文化的“流氓”,所以“立德修身”是为人之本。有德之人会有福,无德之人遭报应,这是人事轮回、互为因果的社会规律。以德树人,以理服人,不会“得理不饶人”,这也是真文人的气节和风度。
  文人的气节和风度孰是孰非?全凭世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