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总理的“群众情结”
  最近读了《周恩来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人民总理周恩来》、《周恩来的故事》、《民族英魂周恩来》、《共和国领袖周恩来》,这些书以历史的记忆映照现实,传递出强烈的时代精神。我最感动的是周总理的“群众情结”,周恩来总理躬身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一幕幕,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照亮了我的思想,净化了我的心灵。

  一、周恩来总理的“群众情结”体现在他有“领导就是服务”的真情上。毛主席说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干部的。干部的老爷态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而且破坏劳动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爷们。”小平同志讲,“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周总理身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在周总理的人生字典里,“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因为他深知自己是人民公仆,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处理事情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因为他深知官的大小不代表身份的高低,只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责任不同;因为他深知领导最大的收益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心为群众搞服务、谋利益。

  二、周恩来总理的“群众情结”体现在他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亲情上。管子所说:“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周总理经常深夜里在伏案研究材料、书写报告,他忧国忧民、不辞辛劳。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了能够深入到最基层调查,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调整相关政策,周总理总是以垦荒的精神,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周总理有一次到伯延镇,即使是郭凤林组织的欢送会也送不走周总理。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正如周总理说的“不了解你们的真实情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他不会被社员的谎言假话所欺骗,不了解透当地的实际情况决不罢休。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甩开干部访贫问苦,结交最困苦的朋友,用自己赤诚的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在总理身体力行的感召下,他结交的穷朋友张二廷仗义执言,被关押的“落后分子”群起响应,郭凤林等终于幡然醒悟,承认错误,道出实情。

  三、周恩来总理的“群众情结”体现在他有“见不得群众苦”的柔情上。无论自身有多少病痛,周总理都能忍受,但他却见不得群众的苦,看不了群众的泪,受不了群众困顿的表情。周总理一次进村时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把总理面对人民疾苦时的沉重、焦虑又愧疚的内心展露得淋漓尽致。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周总理喝,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村民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挑回来的。周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了解到村民为了给他吃一顿面把自己寿材都卖了的事,便主动掏钱把寿材又买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他不忍心吃老奶奶特地为他做的面条,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大口将其吞下。为减轻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看到群众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周总理始终把群众的愿景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信号,为了不让群众“受苦”,自己总是“自讨苦吃”,把群众的困苦作为自己心头的头等大事,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材。学史明志,知史笃行。周恩来总理无疑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他的人生历史波澜壮阔,道德风范高山仰止,为民情结可歌可泣,无疑是我们正身的镜子和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