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丁照青

  跌宕人生改名说起

  1933年父亲从重庆教会学校求精中学转学到成都私立华西协和高中,就学期间,他酷爱运动同时也喜欢文学,课余读文艺书籍,诵读诗词。对抗元英雄文天祥的诗歌《过零丁洋》赞赏有加,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心生感慨。丁先启是爷爷给他取的名,寄厚望于后辈先知先觉,启迪心智。父亲决定用诗句中“照青”取代“先启”,他忐忑地征求爷爷意见,爷爷觉得“照青”更有深意,有报国情怀,同意更名。

  书香门第盛极而衰

  从父亲自传中得知丁家祖籍是湖南长沙浏阳县。母亲生前对我们说,丁家是书香门第,很有学问,祖上曾有一位在清朝当皇帝老师(太子师),官至内阁侍读。曾祖父是钦天监,是清朝研究天文、历法、祭祀的官,以后离京做官到贵阳,就置产落籍,乡间有田产,市区有住房,那时贵阳大十字丁家颇有名望,人丁兴旺,是一个五六十人口的大家庭,丁家大院内有碧波荡漾的湖,湖中有湖心亭,幼时的父亲在大家庭中同兄弟子侄们一起念四书五经。(抗战时期日机轰炸贵阳市中心,大十字成了一片焦土)

  爷爷毕业于贵阳法政学校,曾在四川彭水、黔江、涪陵等地做局长和县长,后在国民革命军四十三军军长李晓炎部下任参议、参谋、军法处长等职,那时家中收入颇丰,生活宽裕。1931年因判案不合军长之意,被李免职,此后回到贵阳,在司法界工作,先后在遵义、贵阳、兴义等地任承审员和审判官,家中收入显著减少,由福有走向平民。

  华西才子自由驰骋

  父亲对我们说,在华西协和高中,成绩好,爱运动,篮球、足球、自行车、游泳、田径广泛涉及,特别酷爱篮球,虽个子不高,但善打组织且投篮准,一直是协和高中和华西大学的校篮球队队员。父亲不仅爱好体育运动,对文艺也有兴趣,当时订有《文学季刊》,曹禺的《雷雨》发表后,兴趣相投的一帮好友十分欣赏,立志演出这个剧,华西中学没有女生,便男扮女,由于剧本熟悉,排练认真,剧演得想当成功,观众看后在报上表扬,大家信心更足,一鼓作气成立《雷雨》剧社,从高中一直演到大学。在华西礼堂还演出过巴金的《家》、《春》、《秋》,以及有进步意义的抗日名剧《飞将军》、《敌忾同仇》。华西礼堂常常座无虚席,一票难求,抗战时期著名演员赵丹、白杨在蓉也多次观看他们的演出,得到赞誉。白杨等人还同父亲及戏友们成立成都剧社,白杨与父亲也曾在成都剧院同台演出抗日剧。导演拍电影《日出》时曾邀父亲参演,父亲一帮爱运动的朋友,不让他去演电影,坚持要他参加成都市高校运动会为学校拿分,父亲也不想当“戏子”,就没去,那时演员地位不高,演技高的学生也坚持只当学生演员,不走专业演员之路。

  平时父亲热衷于演剧、打球,为什么成绩还很好,他告诉了我们一个小秘密,上课好好听,记好笔记,下课便打球演剧去了,临考前三天,闭门谢客,认真看书看笔记,考试成绩总名列前茅。

  父亲说读华西并非第一志愿,那时考学不搞统一招考,他本想报考清华学交通,但考试那天下大雨,他又生病,只好弃考,待华西招考时考了华西。

  华西大学药学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

  在华西父亲才华横溢,自由驰骋,游刃有余。

  愤然弃教无奈从商

  在药学系任教,同时又在系主任加拿大人米玉士开办的药厂工作,时值抗战时期,空袭警报频,主任要几位年轻教师轮流看厂,大家认为厂不是学校所办,乃米的私产,不愿留守,一遇警报,都躲了,米很生气,但又无奈。第二年米仍聘父亲为助教,父亲提出不仅要教学、生产,还要开展科研工作。米不愿科研投入,不答应,父亲一气之下愤然辞职,离开华西。

  父亲辞职的1941年,母亲也在华西社会系毕业。在华西父亲读药学系,母亲读社会系,两人怎么走到一起,母亲告诉庆仙妹,因演剧而相识、相知,相爱。父母一同回重庆,父亲准备向未来的老丈人连从方汇报一下婚姻问题。可到连家一看,感到贫富很悬殊,因丁家已弱为平民,而连家重庆一富豪,拥有重庆歌乐山山洞诸多土地、房产,就连行政院长何应钦,上将陈诚,军阀杨森等都在他土地上租地建房(解放初连从云将山洞所有房产、土地捐给国家,获开明绅士称号)

  外公对父母的婚姻很不满意,认为门不当户不对。但又知父母感情很好,要阻止是困难的,于是改变主意,要父亲改行经商,他认为这样一来,一可以协助他搞好经营,二不至于贫困潦倒。他的固有观念是无商不富,唯有经商才前途远大,大学毕业也没什么路好走。父亲对这种论调很反感。但既不愿在华大受洋人的气,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奈,就学做生意吧!有机会还可以自己开个药厂。于是便开始了商场的生活,老丈人也乐意从各方面培养。

  在商场先看商场中的文件和往来信件,了解商场中的规矩和办法,然后再踏入商海增见识,最后去金融市场。看信件仅半年,便跟随老丈人的一位侄女婿去上海长见识,在上海买了一些衣料,金华就沦陷了,祸不单行,日军轰炸金华车站,父亲的货也被炸,仅剩一些西药寄回重庆,这是初学经商长的见识。

  上海返渝后,1942年父母成婚。1946年经人介绍又改行去复华银行任营业部副主任,因工作认真,办事谨慎,深得经理赏识,不久升任主任,襄理等职。复华银行因战时经营困难宣告破产,人员遣散。失去工作后父亲与一帮朋友租重庆打铜街22号合伙经营行商,先营土产,后销售缝纫机,开始还顺利,赚了钱,待第二批缝纫机仓促运到重庆,接货的被服厂已停产,机器销售停滞,生意失败。

  重拾专业壮年从教

  生意失败的现实教训了父亲,他冷静分析,认为生意之所以失败,一是经商外环境恶劣,二是自己不是经商的料,这些年用非所学,白白浪费了光阴。下决心用其所学重新找工作,经重庆市医务工作者协会介绍到西南较大的纺织厂重庆裕华纱厂任药师。

  1954年4月卫生科长外出学习,上级组织指定父亲代理卫生科长,当时不好拒绝,勉强接受。由于工作出色,组织找父亲谈话,准备转正科长。父亲不想当官,便联系了原华大同学调动工作到重庆卫生学校,从1955年到1975年二十年间一直在卫校分校后的重庆药剂学校从事药剂专业教学工作。除了教学还担任过班主任,父亲任班主任很尽职,一次他对我说:“新同学来报到,我立即喊出他(她)的名字,并与之交谈。”我说:“怎么你们才初次见面就会这么熟悉。”他说他提前备了课,看了每位同学的资料、照片,已熟记于心。真佩服父亲对工作的投入。

  在药校除兢兢业业搞好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还继续他的爱好,他是学校教工篮球队队长,有一次在比赛中不慎摔伤了加之年龄偏大便退了下来。但还同时兼教工和学生篮球队教练。对戏剧也钟爱,有一年我回渝探亲,学校礼堂正在演出话剧《和平年代》,父亲在剧中演主角老爷爷。运动和演剧始终是他一生难以割舍的爱。

  由于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深受学生欢迎,学校领导也充分肯定父亲的工作,父亲光荣地连任多届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代表。

  晚年寡欢因病离世

  八十年代,重庆家中除古稀之年的爸妈,还有一位耄耋老人继外婆,外婆与母亲年老体弱多病,经多方努力1988年8月我离开工作了十七年的阿坝州回到家乡重庆。回渝不到两个月,母亲因脑溢血不幸去世,痛失老伴,父亲从此郁郁寡欢,不再与亲戚、朋友打牌、下棋,常呆在家中或独自看书、写字、下棋。1995年8月父亲确诊为尿毒症。我和弟弟将父亲送往重庆最好的肾病治疗中心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住院治疗,我们兄弟俩和侄儿轮流照看。医生说父亲近八十高龄已不能透析,采用保守治疗。1995年9月15日因肾功能衰竭,父亲离开了人世。

  父亲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给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他的思想、品德、爱好影响着我们,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爱国情怀,改名和演抗日剧都体现了浓浓的爱国情怀;二•爱好运动、热爱文学;三•工作认真、兢兢业业,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他是称职的人民代表。

  我们几姊妹将父母骨灰盒合葬于苍松翠柏的嘉陵江畔飞来寺公墓。推开窗,我们可以隔江眺望静息中的父母。

  在父母的墓碑上,镌刻了一副碑联,上联“音容华西宛在”下联“笑貌陵庆长存”,寄托了我们无限的哀思。

  注:墓碑中下联“笑貌陵庆长存”,陵庆为双关语,其一,我姐丁陵仙,妹丁庆仙,陵庆代表子女,笑貌长存子女心中;其二•从地域来说,陵庆指嘉陵江畔的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