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南名胜——虾蟆池

  虾蟆池位于巍巍蜿蜒的武陵山区,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坪坝营镇政府的所在地——甲马池集镇。但是,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叫这里为虾蟆池。这里是一处山间坪坝,甲马池河从坪坝中间穿流而过,终年流水潺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纯朴勇敢的甲马池人。这里景色优美,历史文化厚沉,景观众多。

  岩崩遗址

  如果说山是一个地方的神,水是一个地方的魂。那么这里的山水悬崖峭壁,鬼斧神工,唇齿相依,神奇默契,搭配极致。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出神入化。

  笔者根据地理形态分析,早年这里应该是一个堰塞湖。什么年代形成的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消失的时间估计应该在清朝嘉庆以前。现存的柜子岩、刘家岩、老鹰岩、猪嘴巴岩、红岩子等山体过去发生过大面积的岩崩,且岩崩遗址部分尚存。

  岩崩遗址现场保存较好的要数刘家岩,虽然该遗址大部分岩石过去被人们烧成石灰用于各种建筑物了,但是紧邻柜子岩的这部分遗址仍然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地质奇观。还有就是红岩子山毗邻墨池垭口这处岩崩遗址现场,规模相对刘家岩仅存的要小一些,但各具特色。虾蟆池石刻至今还孤立在这处岩崩遗址的乱石堆上,不知道历经了多少年代,多少春秋,既无资料考证,也很少有口口相传的故事。老鹰岩的岩崩遗址已荡然无存。柜子岩、猪嘴巴岩的岩崩遗址还能零星看到一些。

  虾蟆池

  笔者说甲马池过去是一个堰塞湖,依据是过去的人们把这里称为虾蟆池,而且施南府志和咸丰县志上都有记载,这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由于岩崩、泥石流,山洪暴发,大量的岩石泥土将菠萝滩下面的峡口堵塞,形成自然堤坝。后来山洪不断暴发,下游河道被完全堵塞,水流不出去,今天的甲马池坪坝一片汪洋,最终形成了一个不知存在过多少年的湖泊。峡口的自然堤坝是湖泊的最低处,后来经溢出的流水长年累月的冲刷了不知多少年,最终将堵塞在自然堤坝的泥土冲刷干净,小的岩石被水流冲走,仅剩一些几十上百立方米的巨石留在了河道里和河道两边。这些巨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国营筒车坝化肥厂历经十余年烧制成石灰后用掉,现在的河道里已找不到一块巨石的踪影了。

  年复一年,湖泊里生长了许多水生动植物,尤其是虾、蛤蟆数量特多,而且过去来这里做官的人多数是外省级人士,见多识广,大江大河大湖大泊都见过,所以这个数千余亩坪坝面积的堰塞湖被称作虾蟆池,而不是虾蟆湖。这个地名的来历是不是与这些官员有关,仍然需要考证。池和湖的区别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透露出许多信息等待后人研究。

  清道光版《施南府志》卷十三杂志载:“虾蟆池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池中多虾蟆方春水生辄跳掷岸上后渠生爪前趾变翼随众禽飞去变未成者土人常得于雀网中”。

  清同治版《咸丰县志》载:“清嘉庆年间兴场创市置巡检暑。”巡检,官名。民国版咸丰县志载:“乾隆元年(1735),建巡检署在县西七十里之张家坪,嘉庆年间移建附近虾蟆池场中,房屋共十余间。同治时,张鹏翰任内空旷浸圮,后任稍事培修,规模略具通判暑。”民国版咸丰县志“杂志”载:虾蟆池,池中多虾蟆方春水生辄跳掷岸上后渠生爪前趾变异随众禽飞去变未成者土人常得于禽网中。童志,民国版咸丰县志“建置”载:……虾蟆池善堂在下街,戊申、己酉,曾办减价平粜,颇有效,现存之款无多。又杨峒亦有善堂,存谷数十石,由本地殷富,轮流掌放生息。……(无标点符号,系笔者加)”。这些资料皆称虾蟆池。

  事实上也是如此。至今,墨池寺垭口的岩石峭壁上仍有“虾蟆池”的石刻。只是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但“虾蟆池”三字中间的“蟆”字仍能较清晰的辨认。由此可见,“虾蟆池”不但有其名,而且历史确实悠久。

  虾蟆池疑问

  儿时,总能听到长辈们逗小孩说:“明天我们要去赶虾蟆池哦,给你们买水果糖要得不?”惹得小孩们一个个前呼后拥,乐得屁颠屁颠的……,高兴得不得了。

  上学后,笔者才知道写在本子上的地名叫“甲马池”,与大人们的叫法有很大差距。是不是大人们喊错了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40余年。上中学后,学校推广普通话,对甲马池的读音也更加规范了。每逢母亲叫“虾蟆池”时,笔者总是自以为是地纠正说应该叫“甲马池”。但大人们总是改不了口,久而久之我也只能还乡入俗了。叫“虾蟆池”就“虾蟆池”吧,反正又不会伤弓损弦的。上高中时学习任务重,踏入社会后琐事缠身,更没有时间来管它叫“虾蟆池”也好,叫“甲马池”也罢。

  参加工作后,笔者走遍了坪坝营镇(原甲马池镇)的村村寨寨、旮旮旯旯后,才发现,无论新场、真假坑,还是青?坝、梨树坝,也无论石板铺、花台山、杨洞、筒车坝,还是方家坝、老岩孔、坪坝营,人们从口中对“甲马池”的发音都是“虾蟆池”,且都用的是“阴阳上去”声调中的“上”声。我想这绝不是偶然的,它一定承载着一种念想一种思想一种怀念或一种文化。需要后人逐步剖解,形成共识。

  甲马池由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咸丰县地名志》载:甲马池原名蛤蟆池。蛤蟆池因镇东一水池多蛤膜而得名。清光绪年间,县令给该地团总行文,将蛤蟆池错写成甲马池,地方团总为迎合上级,也将计就计将蛤蟆池更名为甲马池。故甲马池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行政机构冠名

  历史以来,历朝历代在甲马池均设立有行政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是否以甲马池冠名地方行政机构,已无资料可考。建国后,曾多次以“甲马池”冠名地方党政机关、行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名称。先后为咸丰县第二区人民政府(区公所)、甲马池区公所、阳洞人民公社、阳洞区公所、甲马池人民公社、甲马池镇人民政府、甲马池区公所、甲马池镇人民政府、坪坝营镇人民政府等,政府所在地都在甲马池。

  甲马池镇更名为坪坝营镇后,镇政府驻地仍是在甲马池集镇。这个因旅游开发而兴起的“新镇”,一定会以它这个崭新的冠名为起点,将坪坝营镇的明天装点得更加美丽璀璨。

  甲马池风光

  说到旅游,坪坝营镇政府所在地甲马池集镇的风光也实在值得一提。

  位于集镇后的圣母洞,亦称女娲洞,俗称喝二洞。有资料称:此洞堪称“生命之门”,可谓寰宇一绝。其山形洞体,似一待分娩的裸妇仰卧天地间,臂、胸、乳、腿、阴毕露,似有肢体。洞口上宽下窄,高约60米,宽约15—5米不等。此洞坐南朝北,两边山形似人两腿屈膝分立,成天然峡谷。不论是朦胧烟雨,还是景和晴明,一公里外便可感受到生命之门的气息。洞内有一股泉水流出,常年不竭。传说奇特的是,不论春夏秋冬,下雨天晴,流水一月一浑。当地人虔诚,肃穆敬畏,不敢心存杂念嬉戏。可见该洞实为造化一绝、人间奇景。

  自圣母洞沿集镇外围顺时针方向游览,过了甲马池河就是柜子岩。它也是集镇的一处胜景。悬岩绝壁,高约70米,宽约40米,离地面约35米处有一洞穴,洞内有状如木柜的棺椁,故称柜子岩。1986年文物普查时,县文物普查组在柜子岩对面小石山上用望远镜实地观察,见洞内有竖放木棺2口,棺木由5块(三直二横)大木方组成,长2米,宽1米,高0.4米,均有棺盖,且盖有错动。棺木附近有人工砌筑的痕迹,属岩洞葬墓穴。

  紧邻柜子岩的是刘家岩,悬崖峭壁,高约70米,宽约80米。不知多少年前曾发生过岩崩,今仍可见峭壁下堆积成山的垮岩乱石,它应该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地质景观。为何叫刘家岩?有何渊源?不得而知。估计应该是在悬崖峭壁下面居住着一户或一个院落的刘姓人家,是迁徙外地,还是因山体垮塌而被埋没,均无资料可考。而且在当地古老古户的刘姓人家也没有了,无形中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2010年,旅游开发商拟开发刘家岩攀岩运动场所,整理搬走了部分岩崩岩石,修建了宽敞的步行道路,同时还给这道绝壁取了个“罗汉岩”的名号。

  距离刘家岩直线距离不足1000米的一处山崖,老百姓称它为老鹰岩。与之一道山脊过去的另一处悬崖被人们称为猪嘴巴岩。在它们正对面甲马池河对岸的大山下,突兀的一排凹地,也被风水先生形容为“九牛困塘”。若真能把那几凹土地灌满水,可想而知那景象又该是如何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