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经当过炊事兵

我45年前曾经当过炊事兵,而且与众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我属于“轮岗”、“单干”。

我1974年12月19日入伍,经过新兵连两个多月的训练,75年2月27日便下连队,3月3日分至独立排。我们属于守备部队,驻守万山群岛,连队(当时称守备队)在没有老百姓的小岛,独立排位于岛东南面半山腰,远离队部,单程最快要爬2个小时又高又陡的山路。排里仅有2个班,满员20余人,若出差的人多,剩下的则只有10几人,其中1人为炊事兵。按惯例,炊事兵实行轮换,每人一个月,排长、班长、卫生员不在轮换之列,其他人员约一年轮一次。1976年1月,便轮到我当炊事兵。

 

一炮打响

 

上任前,我预先做好思想准备,让心理有个适应过程,消除当炊事兵低人一等的感觉,愉快地接受现实安排。炊事涉及方方面面,是“不是厨师的厨师”,需要许多经验和技艺。上岗前,老兵们常介绍经验,交流心得, 我虚心听讲,记在心里,对不明白、没把握的就多问、多请教。还抽空到厨房实地熟悉环境炊具、物资存放,观摩学艺,使自己心中有个“谱”。受惠老兵的“传帮带”,75年12月31日晚上顺利进行盘点交接,新年元旦便开始炊事之旅,一个人独立工作,成了名符其实的炊事兵。

我们的饭堂非常特别,可以说绝无仅有,就在一块巨形大石的空洞下面,前面是餐室,后面为操作间、灶台、仓库。饭堂底下是一条大山沟,水流常年不断,水池的水从高处引入,不用挑,水质清澈透明、纯净甘甜、无污染,据我所知,现在很难找到那种原生态的自然水源。

首日工作,早晨6点钟起床,接着进入角色,开始忙碌。部队纪律严明,时间观念特强,一日三餐必须准时,不能耽搁,否则影响操课。我们的早餐一般是吃干饭,我入伍之前,在家里曾做过饭,但那是小家庭几口人的饭量,简单得很,而现在要做的是大锅饭,情况不同,方法有异。在家时锅小,现在的锅大;过去用的燃料是稻草,现在用是的薪柴;过去米与水一起下,同时加热,现在是先煮沸水,再下米,然后不停搅拌,待到很少米汤的时候,退火盖上锅盖,再焖二十分钟左右,饭就熟透了。接着便进入下一个环节,挑菜、洗菜、切菜、炒菜……经过一番紧张的工作,终于做出两菜一汤,时间刚好,这下松了一口气,效果如何等待战友们评判。剩下时间用来烧开水、擦饭桌、洗盘子、分菜等,保证七点半准时开饭。战友吃饭时没有不适反应,没有意见和杂音,这是无声的赞赏,是对我工作的肯定,第一餐算是一炮打响!

 

边干边学

 

一人掌厨,重任在身。20人的三餐全靠自己一人操劳,你得开动脑筋,多学厨艺,在现有条件下经常变换菜色,尽量做出好饭好菜,让战友们吃得舒服、吃得满意!

独立排有自己的菜园,青菜“自产自消”,其他食用物品全靠队部那边送过来。怎么送?这里得啰嗦一下:各种食物(米、面、油、豆、菜、猪肉、牛肉、鱼、蛋……)按人头比例分配给我们,零星食品、辅料等根据需要提供。厨房虽然只有一名炊事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做的事很多,和家庭一样,柴米油盐酱醋茶缺一不可,每隔两三天必须根据食物消耗、存缺情况,列出需要物品清单报给队部,由司务长、炊事班安排物资,队部首长指派公差,让人用肩扛或挑上凤凰顶,由本排战友对应接力扛至厨房。作为炊事兵对伙食要有个计划,早中晚各吃什么,今天明天后天怎样安排心中有数,缺什么须提早联系、报告,不然就会误事。

原先其他战友做饭的时候,我总是抱怨菜用油太少。轮到我做饭时,老兵提醒我:队部给我们每人每月1.5市斤(下同)生油,满打满算一个月30斤,平均每天1斤,你要把握好啊,不要月初有油月底没油。哦!这下才算明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用油轮到我抠了。

豆腐是我们常吃的菜,需要自己动手做。以前我未曾做过豆腐,这需要经验和技术,首次做豆腐在老兵指导下作了尝试,以后便自己操盘,其程序:1泡黄豆——2磨豆浆(那时只能靠人工)——3煮豆浆——4过滤——5凝结豆腐花——6压板成型。1-2项不用炊事员,3-6是由炊事员完成,其中过滤和豆腐花是决定豆腐质量的关键,豆浆细滑在于滤布粗细,滤布太粗则豆浆粗,滤布太细豆浆很难通过,必须把握好;豆腐花的细嫩则取决于技术,一是要把握好石膏的比例,二是要拌均并控制好时间。菜谱是不断调整变化的,每隔几天均做一次豆腐,每做一次我都有一点进步,下一次做的豆腐肯定比上一次的好。

当兵之前,我没有吃过蒸水蛋,到了独立排,吃蒸水蛋成了常态,每次每人一碟。蒸水蛋好吃,又有蛋源,成本不高,只是多花一点时间。学习蒸水蛋也不难,关键在于把握好鸡蛋和水的比例,蛋清打够工夫,使其均匀,还有就是掌握好蒸的时间,不要太过,一过水蛋反而变老。水蛋蒸好了,加入油、酱油、葱花等辅料,这道菜便完成。

“生菜”本来可以生吃的,只是我个性固执,怕菜不熟,开始做的时候与其它菜煮时间相似,结果菜越煮越少(脱水),把绿色的生菜煮成黑色,之后接受战友的建议指导,把这一做法改过来,才做出嫩绿、酥脆、可口的生炒或捞水生菜。

 

苦中有乐

 

做专职炊事兵,一天从早忙到晚,没有多少空隙时间,做好早餐、吃饱早饭,便需一番洗刷,下来就要喂猪喂鸡了。猪虽然只有4头,既然养了,就得伺候,每天煮三次猪食,挑到猪舍,放进猪槽,让猪吃完,清洗猪圈,才算完事。但弄饲料很费事,那时粮食紧张,没有牲畜的专用饲料,只能利用剩饭剩菜,再到菜园找些次菜,洗、切、煮之后给“猪八戒”充饥。那时养猪半饱半饿,老是长不大,形状像野猪。当时养猪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现在想来当时如果养1-2头可能效益会更好些。喂鸡相对容易,我们开垦了小水田,种了水稻,收成的稻谷可作鸡饲料,另外鸡可在营房附近草丛自己觅食,这种鸡放在现在可谓正宗“草鸡”。鸡会生鸡蛋又可以宰杀,是我们改善伙食的好食材。忙完这些,就得到菜地割、摘菜,回来再挑、洗、切,准备午饭……然后是做晚饭。每日三餐,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星期六、日没得休息,炊事兵一休息,战友们得饿肚子。

当炊事兵虽然繁忙琐碎,但也有许多好处,诸如:不用出早操,不用训练,不用劳动,不用站岗,轻松自由,自得其乐。说实话,海岛兵很辛苦,从部队津贴可以看出:第一年新兵,野战军每人每月6元,而海岛兵每人每月8元。我们独立排是万山要塞最艰苦的单位之一,当一个月的炊事兵,我最大益处:一是不用爬山。独立排处在山中,一出门就得爬山,不仅是羊肠小道,而且要跘杂草树丫,穿陡坡滑路,更惊险的是经过又大又陡又滑的石壁,没有绳索,更没有栏杆,如不小心掉下,不粉身碎骨,便是终身残疾!然而,上坡下坡还得负重、扛东西,这样的环境你感觉如何?二是少了站岗的烦恼。独立排只设一岗哨,一班一人,24小时轮值,白天站岗时间长,早晨6:00至8:00(与夜间最后一班岗连站需3小时;站岗班次时间是根据人员少、三餐饭后交接等因素考虑的),上午8:00至12:30;下午12:30至18:30;傍晚18:30至22:00,站岗时间一长,人寂寞无聊,分秒难捱。晚上22:00至次日6:00期间每小时一班,即每人一小时,因为人少,几乎夜夜都得站岗,你说难受不?尤其是轮到夜间第二岗和最后第二岗,那是最厌烦的,因为晚上十点钟开始睡觉,刚刚入睡就得起床接岗;而最后第二岗,四点钟前起床,五点钟下岗,你睡不到一小时,六点钟哨声响起,所有人得起床,常受这样的折磨,谁都害怕,但有什么办法呢?

 

收获颇丰

 

时间过得快,一个月的炊事工作一下子就过去了,我回想起来收益匪浅。首先,锻炼了意志和毅力。不管你做什么,人生的道路不可能平平坦坦、一帆风顺,总有曲折坎坷,“童真”、“理想型”的思维显然行不通,在现实面前不勘一击,只有心里平衡、脚踏实地、勇敢面对,才能迎来艳阳天。还有前辈榜样给力,老兵们一代接一代,都是这样传承过来的,形成敢吃苦、不服输精神,人家可以做到,我也能做到。其次,学到更多的生活知识和厨艺。学无止境,人的一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人做炊事工作,接触到很多生活知识,学到一些厨艺,让我终生受益。比如做大锅饭,我摸索到技巧,对米、水、火等的把握十不离九,盖锅盖、退火之后可以不用再看,既能熟透,又不粘锅,没有烧焦的锅巴。煎马鲛鱼是我喜欢做和吃的菜,至今念念不忘。再次,增加人生乐趣。“吃一堑,长一智”,人生做过多种工作可积累经验、增加阅历、增长才干,当炊事兵并不丢人,相反生活不单调、不乏味,可以体验到很多人体验不到的感受,这也是人生的财富。

1976年3月,一批老兵退伍,我被任命为班长,从此再没有机会做炊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