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回家吗
  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的日子,小区里三三两两的奶奶外婆偶尔也有爷爷外公,推着孙子孙女到小区里的儿童娱乐设施边,陪着孩子玩或者让孩子自己玩。去的次数多了,大人们慢慢熟识起来,就会操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夹杂着各种方言攀谈起来。一开始都会问,宝宝多大了啊?通常的回答都是二十个月或者两岁啦,再大一点的孩子都去上学了。这边问的人就说,噢,和我家宝宝差不多大,看来他们明年会一起上学,以后就是同学啦。这话说完,明显感觉互相的关系拉近不少。那些看上去年龄差距比较大的,也不会去问。

  接着可聊的话题就多了,你是哪里人啊?对方会答河南的,还有东北的,四川的,小区里最多的是浙江的安徽的,其次是江苏的。总之全国各地的都有。回答的人有时候还会补充一句,我媳妇(女婿)是哪里哪里的。再不像过去那样,亲家大多在同一个地方,周围都是熟悉的人。在这个大城市里,来自哪里已经不重要,那只是一个代号而已。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来到了上海,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已在这里生根发芽。

  大家不免发一番感慨,曾经,有妈的地方就是家。妈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漂泊在外的孩子,逢年过节往往等不及放假,一颗心早已飞回了家。哪怕路上要历经十几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也要想方设法地回家,回到妈妈身边,回到熟悉的故土。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地,不知不觉中这种回家的模式慢慢变了。合家团圆的日子,不再是子女回到父母身边,而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去往子女所在的城市去团聚。尤其是城市里的独生子女家庭,没有了土地的羁绊,迁徙更加简单。父母们心甘情愿地或被迫地抛却曾经的过往,随着儿女在新的城市重新开始,慢慢融入。过去是年轻人漂在外面,现在是父母跟着漂了。

  大家问及最多的还是,春节快到了,还会回老家吗?有人说,回啊,怎么不回呢?家里还有老父母在,得回去看看,聚聚,神情中流露出一丝满足和期待。也有人说,不回啦,回啥啊?家里至亲的人都已不在,回家奔谁去啊?就在上海和孩子一起过了,话中流淌着淡淡的忧伤和怀念。还有人说,不回啦,都是老一套,没啥意思。不如趁着孩子放假,和他们一起到处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绿水青山。语调轻松明快,隐约有一点喜悦。这样的话语弥漫在魔都寒冷的空气里,渐飘渐远。

  春节快到了,你,回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