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本来应该是教育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快乐的孩子自信,对生活有信心,人格健全,这些品质是一生幸福的基础。相反,如果在儿童期不幸福,后患无穷,一生的幸福都会发生问题。
在教育学上,对于儿童教育,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把孩子看作尚未长大的成人,儿童教育的全部目标是为将来做准备,让孩子掌握知识,将来可以谋一个好职业,学习规范,将来能够适应社会。另一种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儿童期本身具有价值,教育的目标是实现这种价值,使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身心健康地生长,以此为一生的幸福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两种观点都承认儿童期对于一生是很重要的,分歧在于前一种观点只用单一的社会尺度衡量教育,后一种更重视人生尺度,着眼于整个人生包括儿童期本身的幸福和生活意义。我本人认为,后一种观点是对的,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全生长,而在事实上,即使用社会尺度衡量,人格健全的人也一定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出成就。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受前一种观点的支配,从学校到家长基本都如此,当然,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急功近利特征和应试机制。由此造成中国孩子的问题,第一是不幸福,第二是智力朝实用方向片面发展,智力的根本要素比如好奇心、创造力等受压抑,第三是缺乏独立性。
先说第一点。幸福本来应该是教育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快乐的孩子自信,对生活有信心,人格健全,这些品质是一生幸福的基础。相反,如果在儿童期不幸福,后患无穷,一生的幸福都会发生问题。可是,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他们从小就在为将来的高考做准备,背着沉重的书包,每天要做大量作业,还要学各种班,完全没有玩的时间。现在很多人在问,是谁夺走了孩子们的幸福,我看很清楚,就是这个教育体制。不过,我认为在这个教育体制下,做家长的未必是无能为力的,关键是你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说与这个体制抗争吧,你至少可以尽量保护你的孩子,减少这个体制对你的孩子的危害。同一个体制,不同的家长,孩子的命运有很大的差异。我不是为这个体制辩护,这个体制当然一定要改。反正我不让孩子学这个班那个班,并且引导她不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要,始终把她的愉快放在第一位。我经常和她一起玩,我相信好的父母一定是孩子的好玩伴。对于孩子的将来,要有平常心,身心健康和平安是最重要的,至于将来做什么,有没有成就,完全不必操心,一切顺其自然。
其次,在智力发展上,智力的根本要素不是知识、技能,而是心智的活泼和敏锐,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等,这些品质是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习成为最大的快乐。其实,这些品质是天生的,每个孩子都有这些天赋,重要的是做老师和家长的要善于发现、鼓励、引导,为它们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至少不要损害、扼杀它们。从我的孩子认字的过程中,我对此深有体会。一开始,她妈妈每天晚上拿着书给她念一篇故事,有一回她指着书好奇地问“这上面都是字,故事在哪里?”后来,她通过认马路上的招牌、电视上的字幕认识一些字了,有一天早晨,我突然发现她拿着妈妈昨天晚上念的那一篇故事,自己在那里念。其实她还有许多字不认识,但是,这成了她的习惯,她认识的字就越来越多了。直到有一天,她对妈妈说“你不要再给我读了,这样我自己读的时候就觉得没意思了。”原来,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骑鹅旅行记一类的书,她自己基本上都能读了,而当时她还没有上小学。这说明什么?说明学习是一个主动行为,许多东西不是教出来的,是自己学会的,教育不是把知识灌输进一个空容器,而是既有禀赋的生长。可是,我们的教育往往与此背道而驰,把最不重要的事就是知识的灌输看得无比重要,对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则完全不放在眼里,更不放在心上,这是非常可悲的。
最后,中国的孩子大约是世界上最没有独立性的孩子,大小事都依赖父母。当然,这肯定不是天生如此,而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中国的父母往往恨不能把孩子的一生都安排好,不管有没有条件,都要让他们受最好的教育,过最好的生活。所谓“最好”,无非是上名校啊,送出国啊,可是一出国就露馅,完全不能独立生活。这种做法貌似深谋远虑,实则目光极其短浅。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正确的教育,就是使孩子具备真实的能力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将来既能够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够承受人生必然会有的磨难和痛苦,这样做才是真正深谋远虑,才是真正爱孩子,才是对他的一生负责。
12下一页
来源:查字典随笔网 https://sanwen.aiisen.com/suibi-11635/更多资源请访问:查字典随笔网 https://sanwen.aiisen.com/sui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