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改变了教师节的味道

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报刊杂志上又是一番关于教师节要不要送礼的争议,看了很令人郁闷:好端端的一个节日,怎么就变了味了呢?继而又生出气愤来,是谁改变了教师节的味道呢?

过第一个教师节,是我参加教育工作的第二年,那天天气很不争气,瓢泼大雨整整持续了一天。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初级小学,四十来个学生,两个老师,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中午时分,学校来了两个客人,虽然穿着雨具,依然刚从水里捞出来的摸样。一个是乡上的教育专干,一个是乡上分管教育的女乡长,他们带着两个作纪念品的大茶缸子,冒雨徒步六里多路专门到我们这个初小来慰问。我们四个人围着火炉,随意闲聊,亲切如知己。等他们的衣服烤的稍微干了一点,便与我们握别,又到下一所学校去慰问了。那个大茶缸子我用了十多年,后来再一次调动搬家中,不知怎么给弄丢了,我为此怏怏不乐了好长时间,并不是它有多么值钱或是有什么特别,主要是它是我过第一个教师节的见证,看到那茶缸,就会记起当时的感动和亲切。

后来的教师节便是到乡上去开一个庆祝大会,表彰一批先进教师,大家还能得到一份价廉物不美的纪念品。就这,我觉着也挺好的!因为专门为一个行业设置一个全国性的节日,目的是彰显这个行业的重要和特殊,引起国人的重视,不应该是捞纪念品的日子。再后来,教师节的庆祝会也不开了,价廉物不美的纪念品自然也就没有了。这也无所谓,乡镇财政困难,虽有重教尊师之心,却无筹会购买礼品之力,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说句真心话,在乡下教书28年,在27个教师节里,我参加过的庆祝会大约有一半多,也数次当过先进教师,从乡镇领导手里领过奖品和证书,约有十来年的教师节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我和我的同事们未曾有过半句的怨言,更没有为此影响日常的工作。

在乡村教师眼里,教师节和平常的日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2003年秋季,我被调到一所校舍很是衰败的学校,那几天我的情绪很失落,萎靡不振。在教师节那天早晨,当我拉开窗帘时,一束带着露水的野菊花立在窗台上,我的眼前一亮心里一热,急忙拉开房子门,轻轻地把那束野菊花拿在手里,才发现花梗中间还夹着一张小纸条,纸条上是几行娟秀的文字,大意是他们发现我情绪低迷,可能是学校太破旧的缘故,在教师节这天,他们特意送给我一束菊花,祝我节日愉快,心情尽早好起来!落款是六年级全体同学。我拿着那张纸条,看着灿烂的野菊花,心里感到十分内疚:正常的工作调到,为什么要把情绪带到学校,继而影响到学生呢?晚上躺在宿舍的炕上,看着从瓦缝里挤进来的星星,心里坚定了安贫乐教的信念。

我在那所破败的学校安下心执教了两年,新校园建成之后,我又执教了一年之后,再次被调到另一所学校任教。在那所破败的学校任教的三年时间里,每年的教师节早晨,我都会收到一束灿烂的野花,使我心生温馨,身受感动。那三年是我工作条件最艰苦的三年,也是我心里最幸福的三年!( 文章阅读网:sanwen.aiisen.com )

调到中心小学之后,每年的教师节都会收到学生们自制的贺卡,其实也就是在一张白纸上自己画一幅画,没有彩笔的,就直接用钢笔画上了,大多的图画很稚拙,尽管如此,我每年收到学生们的贺卡,都如获至宝,很喜欢地珍藏起来,至今已经积攒了厚厚的一沓子。每当心里产生职业倦怠的时候,我就把这本贺卡集拿出来欣赏,那张张贺卡后面,都隐藏着一张可爱的笑脸,滋润着我枯燥的情感,化解了我的倦怠和消沉。

不知从何时开始,教师节在城里开始变味。起初是听城里的朋友说过教师节要给老师送礼,礼品的价值不等,有十多元一个的口杯,也有数十元的毯子之类的,一些暴发户动辄以数百元的礼品相送,再后来从调进城里的同事口里得知,城里的家长果真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礼品,而且愈演愈烈,礼品的档次也越来越高,最低的也要数十元了,送礼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日常用品,有衣服,有床上用品,甚至还有女性的化妆品。这股风气的普及,苦了大部分家长,更难为了当老师的。作为家长,他们认为老师教书天经地义,没有必要给送礼品,但是看到别人在送,自己不送又怕惹老师不高兴,不重视自己家的孩子,再加上孩子间互相攀比,只好违心送礼。作为老师,大部分老师忠于职守,职业道德高尚,能够一视同仁的对待学生,当家长送礼品来时,老师陷于两难的状况,不收吧不近人情,收吧似乎不妥。可是一旦收了第一次,以后的收礼就自然而然了。公平公正的教育就这样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教师节的味道也随之改变。

我的侄女在城区学校上学,从一年级开始给老师送礼,刚开始是一个口杯,随着年级的升高,礼品的规格也随之增高,毛毯、化妆品、最后发展到一套二三百元的衣服,或者一个数百元的花篮。送的无可奈何,受的兴高采烈。一提起教师节送礼,靠打工养家的弟弟一脸的忧郁。我曾劝过当弟弟的,不要给老师送礼会怎么样,他愤愤地说,有一年的教师节送礼轻了,视力不好的侄女被排在最后一排坐了一学期,说了几次老师都不理睬。不送能行吗?

教师节给老师送个小礼品表示节日的祝贺,本来无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令人气愤的是,一些教师在收了家长的礼品之后,开始对学生另眼相待,礼重者,特别对待;礼轻者,区别对待;不送礼者,青眼相待。如此一来,就连学生的座位都和送礼的轻重都有了关系。更有一些师德不高的老师,变相地向学生索要礼品,一些穷得只有钱的家长更是助长了这股风气,不是送礼就是请吃,或者旅游购物等等,最终把一个清净清纯的校园弄得有了铜臭的味道。

作为一个乡村教师,执教28年,我没有接受过一次家长的送礼,仍然一如既往地躬耕在讲坛之上,我的农村同行们皆是如此,没有一人因此而生怨言,为什么城里的老师,条件比我们优越,还要接受送礼,并且积极地为此推波助澜呢?难道不收礼就不能做一个城里老师么?这些同行的职业操守又在哪里呢?

是谁改变了教师节的味道?是家长还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