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幼时,年是这样的。像《秦香莲》、《柜中缘》、一出一出的戏曲,把年味渲染得红红火火。戏台是新搭建的,两侧两根大红的柱子。台上的人粉墨登场、每每唱到声泪俱下时,就有观众献上大红大花的被面;台下人潮如海,有的大人们把孩子擎到脖子上。卖棉花糖和糖葫芦的人传来一阵一阵的吆喝声。
  
  还有最热闹的莫过于社火表演。群众演员个个扮成夸张的造型。有踩高跷的、舞龙的、铁杏子表演的。他们一路敲锣打鼓、踩着“锓锓、锵锵锵,锓锓一个锵锵锵”的鼓点,声音由远及近,老远听到响声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停下手中的活计,脚下奔走着、迫不急待地聚拢到院子外面,千万道目光齐刷刷地投响渐渐走近的社火团队。到了、到了、终于到了。人群开始骚动起来,自然地围成一个场子,这时候社火团队便会停下来原地表演。(中国  sanwen.aiisen.com)
  
  这是小时候关于过年的两个片段。多年以后,在我梦回故里时,耳畔依然是谁在唱着,“咿咿呀呀”。
  
  可是,当我们长大以后,仿佛在不经意间,父母却老了。年迈的母亲延续着普通老百姓过年的那些习俗,忙里忙外。首先是彻底打扫卫生,擦玻璃、洗衣物。然后是采购食物、食品,进一步加工,炸出金灿灿的油饼和花花,还有带鱼、丸子、卤肉把冰箱和厨房挤得满满的。过年,最高兴的是小孩子,不仅锦衣玉食,还有大人们慷慨送上的红包。再就是放烟花,这时候的孩子们拿着鞭炮、二踢脚、花炮,跑到户外,听着“嘭嘭叭叭”的声音,看着五颜六色璀璨的烟花,乐不思蜀。
  
  春晚是每年春节最大的一道盛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是看着春晚长大的,父母是看着春晚变老的。每每快到八点春晚开始的时间,母亲必须要做的事是祭祖。她带着全家人一起到外面给祖先们烧纸,这时候的全家人天各一方,却做着同样的事情。三五个饺子、两三支香烟、半壶老酒和一份企盼年年事事如意的心,全都捧出来献给先人,让他们在那一边也过一个富足年,同时祈求先人们保佑活着的人平安、健康。
  
  俗话说,没过完十五年就没过完。十五,看灯会是每年最热闹的户外活动。记得工地上的灯会,全都是职工们利用工余时间做的各种以工地为主题的特色灯展,像大坝、发电机、反铲等等,为单调的工地生活平添很多情趣。工作调到西宁后,每逢过年城市里都有大型灯展,重要地段观灯时,限制车辆通行。人民公园的冰灯展人头攒动,滑冰、看冰灯的欢声笑语驱赶着初春夜晚的冰冷,充满了喜庆的气息。
  
  又是一年春来到,祝福满天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