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清明随想
本想在清明节那天写一下回家上坟的感受,可那种心痛的滋味还有那飘忽不定的思绪始终让我难以下笔;早上起来,看着窗外渐绿的景色,感觉思绪稍有稳定,便有一种想释放的感觉,于是便提笔来。
每逢清明节临近的那几天,心里总不是滋味,坐在办公室里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总有处理不完的事情,神情呆滞、木讷,精神恍惚。终于清明节到了,我和妻子、弟弟带着祭品驱车赶回老家,给母亲上坟。
回到家里老父亲一人孤独的坐在沙发上,老父亲看见我们,脸上似乎透着瞬间就消失了的喜悦,然后扶着沙发的扶手,缓慢的站了起来,手里还拿着一支刚刚卷好的烟卷儿;我们三人相继坐在各自的位置,妻子沏了茶,我们吃着,聊起了家常话…………
中午时分,我们怀着难以名状的心情走向坟地,一路上那种“路上行人欲断魂”感觉让人心情沉重,到了墓地,妻子忙着摆好祭品、插上香,然后点燃火纸,弟弟从开始进入墓地就泣不成声,我一直是热泪盈眶,然后我们一起跪地,给母亲行了礼,跪在那里,我思绪万千——我不禁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还有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又潸然泪下……
母亲啊,你离开我们整整17年了,17年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再思念你;春天到了,你不再寂寞了,小麦返青了,油菜花遍地开放;还有飞舞的彩蝶盘旋在你的坟头为你歌唱…。。如今咱家破旧的老屋也变成漂亮的瓦房……
不知过了多久,妻子把我们从悲痛中叫醒,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回到了家里……
平日里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对亲人的思念储藏在心底;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个节日让我们能与九泉之下的亲人进行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尽管这只是一种形式,但只有通过这种形式才能寄托我们的哀思,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去者不可追,珍惜眼前人。
清明墓地,无限的感伤被抒发,悲伤的泪珠串成一段段湿漉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的眼泪。漫长的人生旅途还要继续,思念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父亲的白发弯曲的身板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我们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在暖春四月的清明里,站在拂起万千愁绪的微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地,只留戚戚的哀叹,背负一团自责在风里哭泣、盘旋……
篇二:清明随想
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年没有杜牧诗中的“雨纷纷”,倒是天气温和的很,暖暖的太阳照的人懒懒的。本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去孔林拜一下孔子,不过终究也没去。那几年,邹平的汽车站还在黄山中学那边,每年清明放假,我就早早起来,从步行街买两个土家烧饼,捧一杯热粥,穿过步行街,经过法院和广电大剧院,然后从高速路底下那个小桥洞钻过去,就到了山南广场了。(中国 sanwen.aiisen.com)
清明我是向来不坐公交去车站的,一来时间多,二来主要是人多,懒得挤,所以就步行。每到清明我爬黄山的时候,锻炼的人都要下山了,只有几个练嗓子的偶尔传出一两声,像隐居的人似的。我就顺着山路往前走,到了翠屏公园就到车站了。
所以每次清明,都要绕大半个黄山,不过也好,梁漱溟先生的墓就在半山腰,静静的注视着一中,所以每次走都能看见。
先生的墓甚是冷清,记得只有冯友兰先生题的一副对联,刻在石头上。不知道是我去早了还是晚了,我总是怀疑没有人在清明去祭拜梁先生,每次从他墓前经过,我都注视一会儿,然后再走。他的墓前是没有瓜果花篮的,我常想,孔子是教育家,梁先生也是教育家,孔子是万世师表,梁先生是一中的创建人,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单从一中的创建人来说一中校长也该在每年自费买几束花来祭拜梁先生。可是在我记忆中是没有的,我总觉得这对梁先生不公平。
而从高中毕业,我是再也没去过了,今年清明更是不可能了。之前从山脚下走过几次,但都没有上去。
昨晚去百度知道,才注意到离今年高考还有两个月。不知道我那些高中老师是否还在带忙碌的高三。阿龙的脾气大得很,但还是为我们好,娟子生气的时候也骂我两句,“威胁”我下一次要考到105,我还讨价还价,不过我知道她也不是真的生气,还有我那幽默的化学老师,操着一口标准的邹平普通话时常惹得我们笑。而现在,却没有人来管我了,而我,竟然开始还念被管的日子了。紧张,但是课余还可以和前后桌斗嘴,可以装着不会去问老师偷那几分钟的闲,可以比一比谁的综合选择题得分多了,甚至可以和老师开一些无关紧要的玩笑。
那是个没有手机、没有笔记本,甚至连P4都没有的日子,但是现在想来,却比任何时候过的都快乐。忙碌,总比闲来无事玩游戏来的实际一些,也更有意义一些。
他们说,清明该回高中祭奠一下,因为那里埋葬着我们的青春。只是,人总是要向前看,我们,是不会回到过去的,那些日子,只能用我们那蹩脚的文字来纪念了……
篇三:清明随想
前两天申了个号,申时先就遇上个“昵称”,想一想,网络昵称名目虽多怪诞,却也不想随流。刚好生日正在清明,就把“清明”搬来罢。其实这名目是颇不错的。清者,清淡,清正,清丽,清秀也;明,明智,明白,明朗,明净之意。倘为官者能“清正廉明”,更是百姓之大福。
想到这名目之后,脑中随即又冒出一句话:“美目盼兮,清而且明”。随即又以为是《诗经》中的句子。翻查了一遍,在《国风、卫风、硕人》中有这样几句:“手如柔胰,肤如凝脂,领如蝤鲚,齿如瓠犀。獉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其实并没有那句“清而且明”。但我的脑中何以会突兀的冒出这样一句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诗句?《诗经》中的这段诗句描写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整个是晶莹剔透、犹如玉琢。而那顾盼生辉的美目,清丽明澈如秋波,又岂非清明而不能言哉。我以为把这句加在后面恰到好处。当然我这里是有些曲解,这段诗原本并不全是这样的意思。而整部《诗经》中很有些这样美的句子。孔夫子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其出意是: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在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意,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我也一言以蔽之:清明。其言柔婉而清丽,其意诲人以明白。虽然愚钝如我辈很难看懂。
一般看到这清明二字,人们大抵想到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祭拜先人的节日。民间有称为鬼节的,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这样看起来,这名目用来做“网名”,就不见得怎样好了。
说来也怪,这样一个很有些阴气的节日,偏偏跟这样的一个清风和日的节气合在一起。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孝经纬》有云: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盖当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其时天气回暖,草木明茂,一改冬日寒瑟枯黄景象。山岳河湖,窗前屋后,一片清明。自古清明节不仅讲究扫墓、祭祖、禁火、寒食,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民俗活动。相传是因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防寒食冷餐伤身,故以此类活动暖身。于是,这个节日中既有祭祖扫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运动娱乐的欢笑声。真真是个奇异特别的节日。而我的生日又恰在这一天,虽无奇特,却总又明明暗暗的以为有些不一般。我自己知道,这是我总爱胡思乱想的缘故。但也因此而引得我很想要弄清楚这节日的来历。
清明原本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现在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是清明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一事,(至于这是件什么事我就不愿再查考了。)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这习俗首先在山西流传开来。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扫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随想清明,就到这里罢。再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在
下面,算是这篇文字的收束: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篇一:清明随想
本想在清明节那天写一下回家上坟的感受,可那种心痛的滋味还有那飘忽不定的思绪始终让我难以下笔;早上起来,看着窗外渐绿的景色,感觉思绪稍有稳定,便有一种想释放的感觉,于是便提笔来。
每逢清明节临近的那几天,心里总不是滋味,坐在办公室里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总有处理不完的事情,神情呆滞、木讷,精神恍惚。终于清明节到了,我和妻子、弟弟带着祭品驱车赶回老家,给母亲上坟。
回到家里老父亲一人孤独的坐在沙发上,老父亲看见我们,脸上似乎透着瞬间就消失了的喜悦,然后扶着沙发的扶手,缓慢的站了起来,手里还拿着一支刚刚卷好的烟卷儿;我们三人相继坐在各自的位置,妻子沏了茶,我们吃着,聊起了家常话…………
中午时分,我们怀着难以名状的心情走向坟地,一路上那种“路上行人欲断魂”感觉让人心情沉重,到了墓地,妻子忙着摆好祭品、插上香,然后点燃火纸,弟弟从开始进入墓地就泣不成声,我一直是热泪盈眶,然后我们一起跪地,给母亲行了礼,跪在那里,我思绪万千——我不禁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还有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又潸然泪下……
母亲啊,你离开我们整整17年了,17年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再思念你;春天到了,你不再寂寞了,小麦返青了,油菜花遍地开放;还有飞舞的彩蝶盘旋在你的坟头为你歌唱…。。如今咱家破旧的老屋也变成漂亮的瓦房……
不知过了多久,妻子把我们从悲痛中叫醒,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回到了家里……
平日里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对亲人的思念储藏在心底;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个节日让我们能与九泉之下的亲人进行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尽管这只是一种形式,但只有通过这种形式才能寄托我们的哀思,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去者不可追,珍惜眼前人。
清明墓地,无限的感伤被抒发,悲伤的泪珠串成一段段湿漉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的眼泪。漫长的人生旅途还要继续,思念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父亲的白发弯曲的身板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我们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在暖春四月的清明里,站在拂起万千愁绪的微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地,只留戚戚的哀叹,背负一团自责在风里哭泣、盘旋……
篇二:清明随想
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年没有杜牧诗中的“雨纷纷”,倒是天气温和的很,暖暖的太阳照的人懒懒的。本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去孔林拜一下孔子,不过终究也没去。那几年,邹平的汽车站还在黄山中学那边,每年清明放假,我就早早起来,从步行街买两个土家烧饼,捧一杯热粥,穿过步行街,经过法院和广电大剧院,然后从高速路底下那个小桥洞钻过去,就到了山南广场了。(中国 sanwen.aiisen.com)
清明我是向来不坐公交去车站的,一来时间多,二来主要是人多,懒得挤,所以就步行。每到清明我爬黄山的时候,锻炼的人都要下山了,只有几个练嗓子的偶尔传出一两声,像隐居的人似的。我就顺着山路往前走,到了翠屏公园就到车站了。
所以每次清明,都要绕大半个黄山,不过也好,梁漱溟先生的墓就在半山腰,静静的注视着一中,所以每次走都能看见。
先生的墓甚是冷清,记得只有冯友兰先生题的一副对联,刻在石头上。不知道是我去早了还是晚了,我总是怀疑没有人在清明去祭拜梁先生,每次从他墓前经过,我都注视一会儿,然后再走。他的墓前是没有瓜果花篮的,我常想,孔子是教育家,梁先生也是教育家,孔子是万世师表,梁先生是一中的创建人,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单从一中的创建人来说一中校长也该在每年自费买几束花来祭拜梁先生。可是在我记忆中是没有的,我总觉得这对梁先生不公平。
而从高中毕业,我是再也没去过了,今年清明更是不可能了。之前从山脚下走过几次,但都没有上去。
昨晚去百度知道,才注意到离今年高考还有两个月。不知道我那些高中老师是否还在带忙碌的高三。阿龙的脾气大得很,但还是为我们好,娟子生气的时候也骂我两句,“威胁”我下一次要考到105,我还讨价还价,不过我知道她也不是真的生气,还有我那幽默的化学老师,操着一口标准的邹平普通话时常惹得我们笑。而现在,却没有人来管我了,而我,竟然开始还念被管的日子了。紧张,但是课余还可以和前后桌斗嘴,可以装着不会去问老师偷那几分钟的闲,可以比一比谁的综合选择题得分多了,甚至可以和老师开一些无关紧要的玩笑。
那是个没有手机、没有笔记本,甚至连P4都没有的日子,但是现在想来,却比任何时候过的都快乐。忙碌,总比闲来无事玩游戏来的实际一些,也更有意义一些。
他们说,清明该回高中祭奠一下,因为那里埋葬着我们的青春。只是,人总是要向前看,我们,是不会回到过去的,那些日子,只能用我们那蹩脚的文字来纪念了……
篇三:清明随想
前两天申了个号,申时先就遇上个“昵称”,想一想,网络昵称名目虽多怪诞,却也不想随流。刚好生日正在清明,就把“清明”搬来罢。其实这名目是颇不错的。清者,清淡,清正,清丽,清秀也;明,明智,明白,明朗,明净之意。倘为官者能“清正廉明”,更是百姓之大福。
想到这名目之后,脑中随即又冒出一句话:“美目盼兮,清而且明”。随即又以为是《诗经》中的句子。翻查了一遍,在《国风、卫风、硕人》中有这样几句:“手如柔胰,肤如凝脂,领如蝤鲚,齿如瓠犀。獉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其实并没有那句“清而且明”。但我的脑中何以会突兀的冒出这样一句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诗句?《诗经》中的这段诗句描写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整个是晶莹剔透、犹如玉琢。而那顾盼生辉的美目,清丽明澈如秋波,又岂非清明而不能言哉。我以为把这句加在后面恰到好处。当然我这里是有些曲解,这段诗原本并不全是这样的意思。而整部《诗经》中很有些这样美的句子。孔夫子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其出意是: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在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意,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我也一言以蔽之:清明。其言柔婉而清丽,其意诲人以明白。虽然愚钝如我辈很难看懂。
一般看到这清明二字,人们大抵想到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祭拜先人的节日。民间有称为鬼节的,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这样看起来,这名目用来做“网名”,就不见得怎样好了。
说来也怪,这样一个很有些阴气的节日,偏偏跟这样的一个清风和日的节气合在一起。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孝经纬》有云: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盖当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其时天气回暖,草木明茂,一改冬日寒瑟枯黄景象。山岳河湖,窗前屋后,一片清明。自古清明节不仅讲究扫墓、祭祖、禁火、寒食,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民俗活动。相传是因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防寒食冷餐伤身,故以此类活动暖身。于是,这个节日中既有祭祖扫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运动娱乐的欢笑声。真真是个奇异特别的节日。而我的生日又恰在这一天,虽无奇特,却总又明明暗暗的以为有些不一般。我自己知道,这是我总爱胡思乱想的缘故。但也因此而引得我很想要弄清楚这节日的来历。
清明原本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现在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是清明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一事,(至于这是件什么事我就不愿再查考了。)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这习俗首先在山西流传开来。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扫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随想清明,就到这里罢。再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在
下面,算是这篇文字的收束: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