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少不了杂文自信

察时下杂文,有两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是以新媒体为主阵地的杂文异彩纷呈。这些作家杂文家,创作非常活跃,作品也都尖锐犀利泼辣,形成移动互联时期杂文的一道奇特风景。另是以纸媒等传统媒体为主阵地的杂文越来越水,投枪、匕首越来越少。一些历史文化随笔、人生处世随笔、家长里短随笔、不痛不痒随笔充斥纸媒边角。

传统杂文“不济”“乏力”和“式微”,实质是杂文的不自信。

文化自信少不了杂文自信——政者面对舆论监督的自信、作者创作的自信和编者编发的自信。

杂文自始就是一个批评的文体,至少是一个以批评为主的文体。现代杂文,特别是鲁迅先生以来的杂文更是如此。事实也证明,杂文不是“美盛德而述形容”的诗词歌赋等适宜歌颂并为歌颂所多用的文体,而极像菜系菜品中的“麻辣火锅”以及“水煮鱼”“水煮肉”“毛血旺”啥的,它有一个某些人不爱吃也难消受的味道:辣。不是干辣,是麻辣烫!或有北方朋友说:少放点儿或不放辣椒如何?南方大叔多会回应:对不起,辣椒少了就出不来它应有的味道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廖沫沙先生也说杂文是“投枪、匕首、银针、解剖刀”,而非化妆粉饰的眉笔、唇膏等美容的家伙儿。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人要求杂文不光要有“文以载道”的一般功能,还要有揭批抨击、谐谑讥讽所产生的让人受之疼痛、酸麻胀、浑身不自在的特殊功能!这种麻辣烫苦涩酸的味觉和让人疼痛酸麻胀的感觉,正是杂文的核心价值及特性所在!

杂文的批评功能麻辣特性的发挥更多需要杂文人的自觉共同信守。向继东先生所编《2016中国杂文年选》的序言,题目就叫《杂文人的坚守》。杂文太像“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胡杨树了,也正好暗合了事物潮起潮落波浪式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一代代杂文人对杂文功能与特性的信守、使命的担当、事业的追求及其坚定的杂文自信,才有了杂文的生生不息。

说杂文自信,有一老一少,让我心生赞叹:一老是陆翁,面对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古时老者的自信。一少是80后90后的一首歌:“最穷不过要饭,不死终会出头”,这是现代年轻人的自信!借以与诸友共勉!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12下一页

来源:查字典文学资讯网 https://sanwen.aiisen.com/zixun-695/
更多资源请访问:查字典文学资讯网 https://sanwen.aiisen.com/zix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