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札记(7))


                                                                                                                                                            七  八
                                                                                                                                                       “读书种子”

       “读书种子”最早见于南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一书:“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任翔龙《沁园春(赠谈命许丈)》词:“君休说是谈非。是则是干支带得来。也要他有个读书种子”。周密《齐东野语》中更有明确解释“书种文种”语:“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其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似祖裴语,特易文种为书种耳。练兼善尝对书太息曰:吾老矣,非求闻者,姑下后世读书种子耳”。是说“书种”原从“文种”而来。周密家即有“书种堂”。
        可见“读书种子”不是专指读书之人,而是说延续酷爱读书之习。
        明清时也有用“读书种子”的。如《明史.方孝孺传》载姚广孝恳求朱棣语:“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钱谦益《列朝诗传》说:“功甫殁……先辈读书种子绝矣”。王永彬《围炉夜话》有“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之联语。
        章太炎为叶德辉求情:“湖南不可杀叶某,杀之则读书种子绝矣”。陈独秀等人也曾致电孙中山为刘师培求情,希望能宥之而,“延读书种子传”。
       实际上,“读书种子”在上述古文中是指承继读书传统的精神,也是由具体的人为载体,离开人则无从谈起。
       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中文大辞典》说:“读书人世代相传如种子之衍生不息也”。所以称“种子”,如植物之种子,落地发芽生根成长,依然不变其苗,未改其基因习性也。
        按佛家说法,将唯识第八识有生一切染净诸法之功能,称为种子。简而言之,前七转识能熏,第八识为受熏,能摄藏前七转识所保留下的种子。生命轮回时,所藏本有种子,虽具遗传作用,然必须胎儿神识所含之新熏种子,与父母习气相同者,方有力量。可知此“种子”,指前世善恶之遗传,或曰命中注定,加上自己本身的因素,即爱好,生发,而于某种事物有特别之缘。像藏传佛教的转世灵童,就是寻访前世活佛的继承人。不过不是与父母习气相同,而是与上世活佛(达赖或班禅)相同。古书中的“读书种子”是否来自此处,也未可知,但有其意。
        总之,是要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传承不息,世代沿续下去!

                                                                                                                                                                 七  九
                                                                                                                                                    读《论公民的不服从》

        如果说《瓦尔登湖》是已有定论的“自然文学”佳作,那么,享利.大卫.梭罗另一部重要著作《不服从论》,可以说是社会政论方面的“惊世骇俗”之作了。它曾经极大影响了印度圣雄甘地和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文化出版社出了一本《影响世界的十六本书》,列入“五角丛书”系列。虽然是小于32开本的薄薄小册子,却吸引我一鼓作气半天就读完了。其中《不服从论》就特别引我注目。从这篇介绍性或书评文章和别的书籍中,我知道它还可译为《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或《文明抵制》。一本介绍了16本书的小册子,怎么可能详尽专论一本书呢?在主要是评介的文字中引了几段译文,让人读完很不过“瘾”。由于读不到完全的中文译本,一直耿耿于怀。
        大约是2012年,我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梭罗散文》,其中收入《论公民的不服从》,译者苏福忠开头就写道:“这是一篇影响了甘地和托尔斯泰的杂文”。另起一段:“这是一篇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没有足够的天赋进行评论的大文章”。接下来主要谈了汉译英的一些遣词造句问题。特别强调了开头“为政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几种译法,并作为正式开头译文“我由衷地接受那条箴言”后的定型语句。下面的译文“……由此我还相信——无政而治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政府充其量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通常多数政府不能治标”,“政府本身只是人民选择来执行他们意志的方式,而人民还来不及通过它行使意志,就被轻而易举地滥用了、误用了”。
        那本小册子对《不服从论》主要思想的表达是,公民的良知高于一切,公民有权根据自己的良知非暴力抵制政府的不道德行为。这与中国亚圣孟子的“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有相通之意,“君”当然也代表政府。
        人民文学版的《论公民的不服从》中是这样说的:“大家都承认革命的权利;也就是说,当政府的专治或者无能创深剧痛而无法忍受时,公民有拒绝归顺政府和抵制政府的权利”。
        问题是,古今中外有哪个政府愿意承认它执政统治时公民的革命权利呢?又怎么能允许公民被创深剧痛无法忍受而抵制政府呢?实际上,是政府永远不会允许的冒犯和否定它的权威,无论其正确与否。文中有一段问话:“为什么政府更不利于期望和酝酿改革呢?为什么政府不珍爱其明智的大多数呢?为什么政府还没有受到伤害就喊叫、就阻止呢?为什么政府不鼓励其公民保持警觉、指出其种种错误呢?为什么政府总是把耶稣钉上十字架、把哥白尼和路德革出教门、宣布华盛顿和富兰克林是造反者呢”?
       梭罗写道:“我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主要把这国家弄成一个生活其中的好地方,而是在里面生活就行了,好歹都认了”。这看似有点消积悲观,实属无奈叹息。他不是因抗不合理税务被监禁过吗,不是因不愿参加公职跑到瓦尔登湖畔的森林中独自生活吗?他是“极为善意地、审慎地对待心灵”,以便“真正欣赏它、配得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