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文艺宣传队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遵照县、公社指示,我们生产大队组建起文艺宣传队。开始排演“革命”歌曲和由县乌兰牧骑指导的一些舞蹈,小歌剧、曲艺类节目。《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红歌在大青山间回荡飞扬。后来让代表公社排演一个“样板戏”。
        当时“样板戏”风靡中国,男女老少共闻共睹。很多人还能哼唱几段。但真正要让自己排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那是“政治任务”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由公社书记亲自检查落实,大队书记挂帅执行。
       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我们选定了《沙家浜》,由从固阳羊渠水库文艺队回来的一位饰演郭建光,跟土右旗刘银威学过二人台的一位演阿庆嫂,一名回乡知青演胡司令,另一名演刁参谋长。其它角色分别由三名小学教师和返乡知青扮演。
        定下来后,各自按京剧样板戏剧本背台词,记唱腔。难得是我们要把京剧唱腔改成二人台曲调。原因是一则我们没有京剧乐器和人员,二则用传统二人台曲调更受本地老百姓欢迎。经过几个半夜的艰苦努力,我们几名主要演员和乐队人员将念白和唱段全部按剧情改成了二人台传统剧目的形式。
       乐器由公社和大队出资,首先购买 “四大件”扬琴、四胡、二胡、笛子,然后再配鼓、锣、钹、木梆等。服装化妆品自己按扮演的角色制做或借用。至于道具布景只能因陋就简,根本谈不上什么声光电配备。
       排练在小学校最大的一间教室,利用农活干完后的业余时间,不记工分,本着“抓革命,促生产”,“牢记阶级苦,不忘民族恨”的原则大干苦干。但政治口号毕竟不能代替表演艺术。那时我们没有多少文艺理论知识和专业表演功夫,只能从“样板”学习。演出时面对非常熟悉“样板戏”的观众,本身就是很严格的要求。因此,每次排练,都要请受过国民党兵匪和日本侵略军伤害的“苦大仇深的贪下中农”做评委,还要学习“最高指示”和江青关于革命文艺工作的有关讲话指示。排练从太阳落山田地里收工后一直到半夜12点左右。回家睡一会儿,到凌晨五点左右赶快起来加班劳动,积肥、挖渠,从坡梁地把收割下的庄稼背到骡马大车能去的平地或沟底。我们这支被毛泽东思想和革命信仰激发的“青年突击队”和“铁姑娘战斗队”成员,发扬“愚公移山”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发起连自己也惊奇的能量,不怕苦难,不惧劳累,勇往直前。
        经过向公社汇报演出成功后,领导安排去慰问驻扎在大山深处帮浪沟执行毛主席“深挖洞”的部队。我们手提肩扛背负着乐器道具和服装,经过吉忽伦图东山,从羊肠小道攀岩钻林,绕沟爬坡,徒步30多里到达部队驻地,稍作休整便抓紧演出。    
        部队的训练操场上,集合了两个排的官兵和山沟里三十几户农牧民观看。整个场面真正体现出“军民鱼水情”的氛围。几百人静默观看,不时响起阵阵热烈掌声。
       演出结束后,部队营连排长指导员同我们握手致谢。连队食堂已经准备好大米饭、白面馒头和土豆燉羊肉。在那个年头,感到少有的香美和特殊的深情待遇。晚上住在蒙古牧民家里,喝着奶茶,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以后,我们就利用农闲深入偏僻农牧村演出,分散在农牧民家交钱和粮票吃配饭,有空还帮他们干农活。活跃了蒙汉农牧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不久,县里又调演,也是“海选”。我们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扛着红旗步行60多里到达县城,在俱乐部的大舞台上汇报演出,获得“精神鼓励”奖。那种“精神”,一直鼓励着我学习工作,奋斗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