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圣去,马六甲|唐至量(香港)

      马六甲,一个遥远而又极为亲切的地方,自启蒙识字初始,就随“三保太监下西洋”故事一道,深深印入年少的记忆里。数十年来,每当听到“马六甲”三个字,脑海里不期然就浮现起郑和率领浩浩船队迎风破浪穿过马六甲海峡横越大洋开辟海上通途的雄伟壮举。“ 马六甲”简直同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辉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那一方异国领地隐隐透出一种难以言状的魅力,古老、神秘而又敦睦亲切,像是一-位曾祖父、曾曾祖父,虽然从未谋面,但情感上的脉搏总潜伏着某种丝丝如扣的精神缠连,引发你常常去想念,暗暗涌动着一种很想去亲近她,轻轻撩开头巾,一睹真颜的冲动。

      伴着这种于心底处微微震颤的冲动,我踏上了马来西亚半岛,沿着马六甲海峡那狭长的海岸观光穿行。首都吉隆坡到处充满热带雨林般的蓬勃生气。我们走马观花地四处游览,从郊野的养鹿场到镶金镀银的首相官邸,从气势恢宏的清真寺到英殖时代建造、历今百多年的火车站,从独立广场上的世界最高旗杆到街头口碑传远的小食店,我们几乎是循着当地导游的推荐,不挑不拣地全盘照收。在享誉东南亚的著名赌场云顶,外面雨意朦朦,室内豪赌连场,听着老虎机的拉动声似枪林弹雨,通宵达旦,不绝于耳..... 虽然,两年过去了,对这一切渐渐淡忘,唯有马六甲,其印像反而如版画般线条立体,轮廓益发凸显明晰得了然。

      马来西亚可游之处很多,比如有以出美女而闻名的槟城、怡保,就远较马六甲诱人。尽管如此,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微得之的两难中, 我毫不犹豫地舍“熊掌”而取马六甲了。

      我就是带着这份近乎朝圣的心情走向了马六甲。

      逆着午后的阳光,沿着马六甲海峡,旅游巴士不停地穿过大片大片的椰树林和大片大片的橡胶园。我一边领略者这迷人的南洋风光,一边想象着十五世纪之初,满喇加国王南征北战在此立都建国的卓著场面,自此带来近百年的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明朝永乐时代,经济复苏,国势强盛,明成祖遂举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永乐三年(1405),遣郑和率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远航西洋。自此,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远抵非洲东岸、红海、麦加等三十多个国家,比哥伦布航行早出半个多世纪。郑和首次下西洋是三十四岁,前后历二十八年,最后一次由西洋返国已是六十二岁的花甲老人了。他将毕生献给了中国的航海事业,也为中国与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遐想中,猛然觉得一座小山直向巴士迎头撞来。这就是“三保山”。传说明成祖将永乐公主随郑和下南洋时嫁与满喇加国王芒速沙。国王为免公主思乡,在山上筑起一座华丽的中国皇宫,起居饮食全仿照中国宫廷样式。皇宫后来被荷兰入侵者炮火炸毁,逐渐荒芜,成了华人坟场,俗称“中国山”(或“三保山”) 。英殖时期, 当局曾经要将此山铲平,遭到当地人民和华人的强烈反抗,得以保存至今。

      绕过三保山,小镇对面立着一座中国 式园林建筑,便是闻名退迩的三保庙。这是马华人祭祀郑和的庙堂,全部建筑材料皆由中国运来,建于一六七三年,至今已三百多年了,依然香火鼎盛。朱红大门上涂金对联写着:“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那是侨居异乡华人的衷心祝愿。正厅天井下立一尊郑公塑像,气宇轩昂,英姿焕发,当是中年时的风采。厅前还有“重修家山亭碑记”,落款时间是“光绪十七年辛卯岁吉月吉日”,算来是一八九一年的事了。庙后有一井,传说为永乐公主和郑和驻军的饮水之井,取名“三宝井”。

      转而去登圣保罗山。山不高,很易登顶。居高临下,凭风眺望,近为一排排白墙红顶的葡荷建筑,在绿树掩映下散发出欧陆情调。再远是一艘巨大的赭红色古代木帆船泊在马六甲河中央,那是一艘海盗船,如今作为一件展览品以无言的沉默向过往游人陈述当年并不光彩的行径。最远处,朦朦于海天一色的便是马六甲海峡了。我扶正眼镜,眯起两眼望去;又将照相机换上长焦镜头拉近了看,马六甲海峡啊,我千方百计想看清楚你!眼面前的这条绵延八百公里,号称全球最长的海峡,现在是如此的风平浪静;你能想象出近六百年前郑和率二万八千水手,驾六十二艘船只,浩浩荡荡航过海峡那种桅樯蔽日两岸夹呼的景象么?

      从山上下来,经过一一 座旧城门及一门破炮,发觉被人称为“东方伟大城堡遗址”。我恁是去想也想不出它究竟“伟大”在哪里? 是侵略者临撤前为粉饰历史替自己戴上一项“花环”?还是真的对“东方”古代建筑一-无所知?

      去了一趟马六甲,像是去看望了一位亲人,一位年代久远的亲人。两年过去了,心里仍然挂念这位亲人。以后能有机会再去探望她吗?

      哦,马六甲;啊,马六甲!


      唐至量  作家、书法家,现为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理事长、香港文联理事长、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名誉副主席、北京师大珠海分校国际华文文学發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黎明职大校董及梁披云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香港)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