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关读书最难忘


1972年初冬的一个夜晚,我刚想上床。只见父亲拿了一把钉耙快速往外跑,我赶紧跟上。原来大哥津津有味地偷看从学校借来的《青春之歌》,一阵无情无义的西北风,把提灯吹进了茅坑。这时我终于明白了大哥上厕所点灯并非胆小怕鬼。

慢慢地我也爱上了书,明白了读书不仅照亮自己,还能温暖别人。阅读是一束光,引导生命穿过荆棘黑暗,使人心里敞亮,向着光明,奔赴远方。一本好书就是一颗糖果,童年时把它吃进肚子里,它会甜蜜你一辈子。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历史是一首刻在时间记忆上的回旋诗。” 每次上课讲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共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时,我总会指着地图上的上(北)方位置告诉学生:“北方的田里有个抗日的共党。注意‘冀’字写法,北田共。”我从小就惦记着毛冀。

1977年恢复高考,我大哥与杨勇进、陈光辉、陈宏等人常聚在我家自由复习。当时桌子上放着一本白封面沙洲县文教局编印的《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刚上小学的我只有两本薄薄的语文算术书,所以干完家务活我也偷偷地翻看那本作文选。没念过书的父亲笑着说我和他一样很多字不认识我们。但毛冀写的“冒着鹅毛大雪上学”,感觉特别生动形象,他写出了我的切身感受,好比长在自己身上的肉那样亲切可爱。因为他和我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同姓。那时的田间小道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大雪天更遭罪,稍不留神就会摔得满身泥水。因此在我眼中,毛冀仿佛鹅毛大雪。

1982年秋我到沙洲中学读高中,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星期天很少回家。我特意到合兴镇图书馆办理了一张借书证,看了不少好书。高考预考,我竟然考了全县第五名,真是吉星高照!那次英语考试的最后一题阅读材料10分,是关于悉尼歌剧院的,尽管有的英语单词很陌生,但我能根据在当年第4期《辽宁青年》看过的一篇介绍悉尼歌剧院的文章大概推测它的意思。那次意外收获,进一步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

2006年冬,我到市政协参加一个提案讨论,毛冀神奇般出现在我的眼前,原来他在市政协办公室工作。他哪知道30年前我就是他的铁杠粉丝呢。

二   

2004年暑假,我在《新教育之梦》中听到朱永新教授肺腑之言:“做一个有心人,每天写教育日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几年以后把最精彩的东西选编出来就是最精彩的书。但是很多人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那些闪烁“火花”的言辞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随后我又读到来新夏老师《文明的享受》:“读书必须立足于勤:勤读、勤思、勤写;眼勤、手勤、脑勤。如果说必须有完整的时间才能读书,那是懒汉的借口。”

2005年我调到市区工作时,由于会员价比菜市场每斤便宜2元,晚上我经常到百润发排“长龙”买鸡蛋,为了愉快地度过那段漫长而枯燥的时间,我提早选好《扬子晚报》《中国剪报》《苏州日报》等。边等边看。一起排队的人投来羡慕的眼神,我就把多余的报纸借给他们,有时把一张报纸撕成两半让更多的人搭福,最后物归原主。回家后趁着夜深人静我再好中选优,裁剪拼贴。

短短几年我就搞了30多本剪贴本,发表获奖也有近百篇。与此同时我还积极帮助师生修改推荐发表文章。

后来到北京开会碰到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乔叶,她说读初中时就喜欢看看剪剪贴贴,写写修修改改,我的内心充满了敬佩之情。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发展为爱好,成长为能力,它能引领人自觉努力,走向成功。乔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时同事们也来讨教秘诀,尝到甜头的我主动把《新教育之梦》等借给他们。

2008年刚开学戴老师也来凑热闹取经,我一连问了好几人书在哪儿,他们都摇头,我有种莫名的失落感。时间是一剂良药,能渐渐抹平心灵的创伤,淡忘不想追忆的往昔。没想到2018年世界读书日,我在图书馆整理各班捐书时,神奇地发现“离家多年的孩子又回来了”,书中的圈圈点点是最有力的证据。不过此书封面多了“初二2班”几个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戴老师戏称:“这本书是你前世的情人。”我看过“人是离岸的船,家是温暖的岸。”我想书与人也能呈现出彼此牵挂想念的友好关系,我还想哲学家庄子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子的感受也不过如此而已。

2011年3月18日,我校初二师生到张家港市青少年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三天的综合实践,每天都会集中风雨操场受训。前面有行醒目的标语,毛泽东题写的草书,前面两个字,几名老师讨论辨认了很长时间无果。我问在场的另几位护漕港中学老师,他们也猜不出什么。晚上我还特意请教刚调来实践基地任职的徐书记,他也笑笑,摇摇头。

2012年3月12日,我又跟随新一届初二师生再次来到实践基地。面对老问题,我拉了陈平校长和三中的几位老师一起去识文断字,结果仍然是无功而返。我想学生每天集中操场时也会讨论猜测这两个字的,于是我对陈校说:“连老师也不识毛主席写的字,我们将如何面对学生的提问?”陈校长对我笑笑:“你让他们回家后从网上搜”。基地丁利民老师是我的好友,他拉我到他的办公室坐坐,告别时丁老师赠送我5本书,其中王东华著的《发现母亲》最厚。第二天晚上,我躺在床上随手翻阅,竟然在该书的42页发现了毛泽东年轻时提出过:“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开了那个心结,那种喜悦与哥仑布发现新大陆类似。第二天一早,我就把《发现母亲》带进课堂,让两届学生分享读书的妙处和快乐!

更巧的是2019年10月10日市作家协会在青少年实践基地举行趣味运动会,升旗仪式后,站在我边上的周清问我哪两个是什么字,大家都摇摇头。我故意调大家的胃口,说:“晚上告诉你们。”回家后我给《发现母亲》42页拍照,分享作家微信群。我想一本书就是一位默默无闻低调忠诚的朋友,在不经意的时候慷慨地给我们提供帮助,为我们增添惊喜。

 

2004年我的俩孩子转到市区上学,妻子也尾随而来。我家开始与图书馆相识相知相约相恋相爱。

大女儿喜欢少儿书籍,在图书馆她如鱼得水。一年多时间,她看完了杨红缨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男生日记》、《女生日记》等,她还常在这里查找资料,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小女儿也不甘示弱,紧跟而上。

妻子的工作从头开始:到图书馆学计算机,到沙洲工学院学会计,后来又学人力资源管理……她的时间多半在图书馆度过。她看的书最多最杂,我戏称她饥不择食:“你现在的学习比我上大学时还忙,加上两个女儿,还有我,张家港图书馆不就成了我家的大书房了。如果全市人民都这样,岂不把头皮都挤破了!”她笑称这里宽敞明亮安稳舒畅。图书馆自然成了我们心中的至爱。

2006年市图书馆李馆长邀请我担任全市中小学“红读”征文评委,他当场为我办了一张借书证,我的小女受益最多。由于沙洲小学离市图书馆不远,放学后她三天两头乐此不疲地绕远道而行,前往图书馆取经。她还经常学雷锋做好事,把借来的书再借给班里的同学,进行资源共享。

有时我还和女儿共读美文,相互交流。潜移默化中她的阅读速度和欣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我想写篇文章,就我跟她聊:“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用武力征服了埃塞俄比亚;25年后的1960年,一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小伙子用自己的一双光脚征服了整个罗马,获得了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她马上说:“阿贝贝。”“你怎么知道的?”“在书上看到的。”她放下饭碗,从一堆旧报刊中找到一本没有封面的皱巴巴的杂志来,翻到35页,放到我面前。2015年高考她是班级第一,语文得了148高分,选择题全对,有道选择题她也吃不准,但直觉告诉她选C,她对我说这就是平时多看课外书的福利。

  

书似杂粮,各具营养。台湾作家林海音在《窃读记》中,最后这样写道“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我体会尤深。读书能开眼界明事理,为我们的精神成长提供充足的营养能量,让我们的心灵世界丰盈饱满,优雅高贵。 

 字数3128        2019-12-3第六次修改   本文发表于2019年第四期《沙洲文艺》

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  沈汉彬